唐维娟

Vol.51:分享一切

周刊再次重启,分享一切。

这次不再限定周期时间,可以是一周、两周,甚至是一个月,只要内容达到 10 条就发布。也不再关心排版和配图,不分类,不使用二级标题,就用数字列表形式,简短地记录我最近在干什么、关注什么。

本期大约是7月1日到7月17日的内容。

  1. 发布了一篇博客《设计材质球的几种思路》,记录了真实工作中经历的几次探索。
  2. 写了几篇文章草稿,都是有关工作的,暂不发布。
  3. 开始使用 ChatGPT 辅助设计工作,用 DeepSeek 解答生活问题。不考虑使用豆包。
  4. 开始回到纸质记录。用 A4 纸做设计工作的头脑风暴,用轻薄线装本做一元化个人记录,兼写博客草稿。
  5. 重新关注设计资讯网站 Sidebar。去年 Sacha Greif 停更了由他个人维护了 12 年的 Sidebar,今年 Fabricio Teixeira 接手,Sidebar 又回来了,仍然是每天更新 5 个链接。
  6. 开始了解更多国外的个人博客。People and Blogs 就是一个不错的途径。
  7. 学到一个新概念 —— 绿野仙踪法 (The Wizard Of Oz Method)。这是一种 UX 测试方法,由人代替系统,在幕后对被测试者的操作进行回应,通过模拟人机交互来获得用户真实反应,为最终产品的构建提供支撑。
  8. 最近沉迷于《星露谷物语》,在农场享受自由生活(种地、钓鱼、挖矿、采集、战斗)的乐趣。目前到了第三年冬季第 1 日。
  9. 学到了一个新概念 —— 失败博物馆。失败博物馆(Museum of Failure)是由瑞典心理学家萨缪尔·韦斯特(Samuel West)创建的一个博物馆,不仅展出了许多知名公司的失败产品,还分析了产品失败的原因。也引申出一种心理学实践方法,通过研究失败,认识失败的价值,并从中学习。
  10. 读到一篇文章,When Figma Starts Designing Us,有些共鸣。作者认为 Figma 正变得更加强大,近年来推出了很多提效功能,比如 Auto Layout、Variables、Dev Mode,但作为设计师,应该警惕 Figma 向工程化的转变,因为过早地考虑工程化,会扼杀设计师的创新力。我自己的经验是,Auto Layout 确实提高了设计效率,排布元素时,只要按下 Shift + A,所有元素一瞬间就排列得整整齐齐,看起来设计工作完成了不少,但实际上,Auto Layout 后常常陷入无尽的调整布局中。所以,草图仍然是设计的起点。草图让我自由地书写和绘制,A4纸和黑笔是构思设计的最有力工具。